古学是甘肃省重点学科。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徐旭生、何乐夫、阎文儒、常书鸿、金少英等学者相继在本校任教。何乐夫曾开设考古学课程,在甘、青、宁、新等省份中属于最早且具有较大影响。1983年,西北师范大学敦煌学研究所成立。1995年,西北师范大学简牍学研究所成立。2006年,获批考古学及博物馆学硕士学位授予权。2011年,获批考古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与文物与博物馆硕士专业授予权。2021年,刘再聪教授入选“全国文物与博物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标志着西北师范大学文物与博物馆专业建设取得了突破性的影响和成就。

 2012年,文物与博物馆专业硕士研究中心成立。2014年以来,开始建设文博实验中心。2020年,文物与博物馆博系成立。文博系负责安排专业实习,组织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预答辩、答辩等教学活动,参与考古学、文物与博物馆专业的学科建设,教师承担历史文化学院本科生考古学类课程讲授、文物与博物馆专业硕士及考古学研究生的人才培养。

 文博系现有考古学硕士研究生导师7人,5人具有正高职称,7人全部拥有博士学位。文物与博物馆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20人,7人具有正高职称,10人副高职称;18人具有博士学位。1入选“全国文物与博物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多人荣获“甘肃省跨世纪学术带头人”“甘肃省领军人才”“甘肃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等称号。同时聘请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陈国科,敦煌研究院张先堂与杨秀清,甘肃炳灵寺文物保护研究所曹学文,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孙晓峰、项一峰、李天铭,高台县博物馆高启安,酒泉市文物局杨永生,酒泉市博物馆吴浩军,吐鲁番学研究院陈爱峰,银川西夏陵区管理处刘峰,西宁市博物馆孙杰,青海省博物馆宋涛等16专家担任行业教师指导文博专硕研究生的专业实践

 文博实验中心占地150平米, 设有三个实验室,二个实验区,收藏有石器、骨器、陶器、瓷器等类别器物,时代从史前时期延续到唐宋时期。三个实验室分别为骨骼标本陈列室,陶瓷陈列室,绘图摄影室。二个实验区即文物分析实验台及研讨学习区。骨骼陈列室主要陈列人骨、牛、羊、猪标本及收集的骨器。陶瓷陈列室陈列捐赠、采集的陶、瓷器十余件以及陶、瓷片数十袋。绘图摄影室完成教学标本的绘图和拍照工作。文博实验中心初步具备文物保存、文物演示、文物绘图、文物摄影、文物陈列、文物检测、考古模拟发掘等功能,可开设文物鉴赏类、博物馆陈列与设计类,考古学理论类、考古技术与方法类等课程,能够举办学术讲座,进行学术交流,覆盖研究生培养的大部分环节。

 考古学学术硕士与文物与博物馆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点依托甘肃省丝绸之路与华夏文明传承发展协同创新中心、甘肃省长城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发展研究中心,西北师范大学敦煌学研究所、简牍研究院、河西走廊研究院、文博实验中心等多个省、校、院级科研平台。同时本学位点已与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甘肃炳灵寺文物保护研究所、吐鲁番学研究院、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甘肃大地湾文物保护研究所、额济纳博物馆等单位共建十余个科研实践基地。其中甘肃炳灵寺文物保护研究所为省级示范实践基地。

 考古学学术硕士研究生与文博专硕研究生开设《考古学理论与方法》《田野考古学》《史前考古》《商周考古》《简牍学》《敦煌学》等学科通开课程,同时拟开设丝绸之路文化遗产管理、敦煌学与简牍学及文物保护与修复三个系列的课程,代表性的课程有《丝绸之路文物研究》《丝绸之路与中西文化交流》《西北简牍文书整理与研究》《敦煌吐鲁番文书整理与研究》《敦煌石窟艺术》《西北石窟考古》《彩陶专题研究》《青铜器专题研究》等。其中开设的“敦煌学”系列课程,先后荣获“国家级精品课程”、“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计划项目、“全国大学素质教育精品通选课”、“全国文物与博物馆专硕在线示范课程”、“国家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台”课程、“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教学名师和团队”、“省级优秀教学团队”等。

 考古学学术硕士研究生与文物与博物馆专硕研究生的培养,与西北地区文化遗址调查、文化旅游、博物馆、生态环境、社会文化服务等领域的发展需要高度契合。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持续深入、敦煌文化影响的扩大、敦煌文博会品牌的形成、黄河生态治理、祁连山自然生态恢复、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的提出,西北地区需要更多的文博人才。目前,西北师范大学已向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地区的文博机构输送了近五百名专业人才。未来西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文博系力争为西北地区乃至全国各地培养、输送更多的专业人才,为推动西北地区考古与文博事业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