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与博物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实验实训平台于2014年开始建设,设计占地面积800多平方米。平台下设5个分实验室,即“世界文化遗产模拟仿真”分实验室、“田野考古发掘模拟现场”分实验室、“文化遗产综合教学”分实验室、“文物分析”分实验室、“文物保护与修复技术”分实验室,涵盖田野发掘、文物保护、文物修复、文化遗产保护规划、教学实践等各个环节。

    该平台服务于中国史、考古学及世界史等甘肃省重点学科,中国史一级学科博士点,中国史、考古学、世界史一级学科硕士点,文物与博物馆专业学位点及甘肃省人文重点研究基地西北边疆史地研究中心。平台现有专任教师32人以及校外实践教师20余名。专任教师中,教授10人,副教授15人,讲师5人,助教2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28人,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3人。2名教师为甘肃省领军人才,2名教师为甘肃省“333”“555”科技创新人才;1名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人选”;2名教师为国外进修回国人员。

文物与博物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实验实训平台具有文物保存、文物演示、文物绘图、文物摄影、文物陈列、文物检测、考古模拟发掘等功能,可开设文物鉴赏类、博物馆陈列与设计类,考古学理论类、考古技术与方法类等课程,能够举办学术讲座,进行学术交流,覆盖研究生培养的大部分内容。

平台与国内外多所高等院校, “莫高窟”、“嘉峪关长城”等世界文化遗产入选单位的保护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科研机构,甘肃省博物馆、甘肃简牍博物馆等文物与博物馆单位建立了合作关系,举办、参加各类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引进、培养优秀高层次科技人才和学术带头人,已完成了一批高水平研究成果。近年来,平台承担科研项目50余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7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项目14项目(其中后期重点项目1项);获省级奖励17项,CSSCI论文200多篇,出版著作50余部。获甘肃省教学成果奖4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