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位点总体概况
1.学位授权点基本情况
本学科是甘肃省重点学科。1939年,何乐夫教授开设考古学课程,在甘、青、宁、新等省份中属于最早且具有较大影响;之后,黄文弼、阎文儒、常书鸿、金少英等学者相继在本校任教。1983年,西北师范大学敦煌学研究所成立。1995年,西北师范大学简牍学研究所成立。2006年,获批考古学及博物馆学硕士学位授予权。2011年,获批考古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与文物与博物馆硕士专业授予权。目前,本学科拥有一支职称、年龄、学缘结构合理,具有可持续发展潜力的师资队伍。
考古学以服务西北地区考古文博事业发展为宗旨,突出丝绸之路和西北边疆考古地域特色,着力服务“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和“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形成了四个研究方向:先秦考古、丝绸之路文明与考古、专门考古(敦煌学、简牍学)。
2.学科建设情况
考古学培养从事考古学或文博研究的专业人才。通过深入学习考古学及相关学科的知识与参加田野考古实习,较系统地掌握考古学及相关学科的知识,较为熟练地掌握田野考古调查、发掘和对出土资料进行室内整理的技能,初步具备独立从事考古学研究的能力,在某一学术领域取得初步的创新性研究成果。
2024年,考古学科建设成效比较明显。师资力量逐渐增强,教师队伍稳步扩大,考古学教师的研究方向涉及简牍学、敦煌学、史前考古、商周考古、汉唐考古、考古学史、古文字、科技考古、冶金考古、石窟寺考古等。
同时,2024年还完成考古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自我评估工作,本学位点取得的成绩得到相关专家的肯定,建议继续努力,争取在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数量和质量方面有更好的发展。
3.研究生招生
2024年,招收10名考古学研究生,毕业6名研究生,全部获得硕士学位,其中6人均顺利就业,就业率100%,其中3人进入文博系统相关单位工作,另外3人从事教育行业。目前在校研究生共28人。
入学时间 | 毕业时间 | 人数 | 状态 |
2024.9 | 2027.6 | 10 | 研一 |
2023.9 | 2026.7 | 10 | 研二 |
2022.9 | 2025.7 | 8 | 研三 |
2021.9 | 2024.7 | 6 | 毕业 |
4.研究生导师状况
考古学导师队伍稳中有进。目前有11名硕士生导师,即李并成研究员、刘再聪教授、秦丙坤教授、潘春辉教授、李迎春教授、田河教授、杨芳副教授、马军霞副教授、王新春副教授、慕占雄副教授、温鹏辉副教授,研究方向包括考古学史、史前考古、商周考古、敦煌学、简牍学与古文字学等。导师队伍相对年轻,45岁以下导师5名,年龄结构合理;导师队伍均具有博士学位,且来自厦门大学、四川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吉林大学、兰州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等不同高校,学缘结构比较合理。
二、研究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师生头脑,积极运用“学习强国”“甘肃党建”等网络媒体平台加强日常的学习。通过学习,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运用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指导工作实践,推动学位点高质量发展。此外,研究生党支部配备责任心强、能力突出的教师党员担任支部书记。严格落实“三会一课”制度,依时依规开展政治性鲜明、形式丰富多元、成效显著扎实的党组织生活,确保党支部建设工作规范有序、稳步提升,充分发挥党支部在学位点建设中的战斗堡垒作用与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
1.思想政治理论课开设
研究生党建与思想教育工作,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培养专业人才的要求,根据专业特色,有针对性地开设相关活动。主要有:
时间 | 会议主题 | 备注 |
2024年1月 | 感动你我,感动中国 | 主题党日活动 |
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二〇二四年新年贺词 | 党小组会议 | |
2024年2月 | 学习感悟西路军鏖战永昌 | 主题党日活动 |
平“语”近人--习近平喜欢的典故》(第三季)第二集:九万里风鹏正举 | 党小组会议 | |
2024年3月 | 全国政协委员连玉明:推动二里头、陶寺、石峁和齐家文化考古成果集成联合 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 主题党日活动 |
聚焦学习2024年全国两会 | 党小组会议 | |
2024年4月 | 东北抗联浴血奋战14年 | 主题党日活动 |
学习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 审议《关于二十届中央第二轮巡视情况的综合报告》 | 党小组会议 | |
2024年5月 | 从党的纪律出发,全面从严治党 | 主题党日活动 |
学习感悟习近平论全面从严治党 | 党小组会议 | |
2024年6月 | 全面从严治党 | 主题党日活动 |
习近平:必须坚持人民至上 | 党小组会议 | |
2024年7月 | 开天辟地,初心如磐 | 主题党日活动 |
习近平: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 | 党小组会议 | |
2024年8月 | 学习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 主题党日活动 |
习近平对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传承 利用工作作出重要指示 | 党小组会议 | |
2024年9月 |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 主题党日活动 |
新中国成立75周年经济发展成就综述 | 党小组会议 | |
2024年10月 | 当前经济形势及经济工作 | 主题党日活动 |
习近平: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招待会上的讲话 | 党小组会议 | |
2024年11月 | 坚定文化自信-从建设中国特色考古学出发 | 主题党日活动 |
习近平: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 党小组会议 | |
2024年12年 | 弘扬长征精神 走好新长征路 | 主题党日活动 |
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 | 党小组会议 |
2. 研究生辅导员队伍建设
现设有主管研究生工作的副院长1名,专职副书记一名,研究生科研秘书1名,专职辅导员4人,文物与博物馆学系系主任1名,各年级分别设置班主任1名,敦煌学研究所、简牍学研究所、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丝绸之路研究中心、丝绸之路文化遗产研究实验室中心主任各1名,研究生党支部2个,支部书记2名。
其职责主要包括:1.做好研究生招生、学籍管理及就业管理工作;2.对研究生课程教学进行严格管理;3.为研究生论文开题、预答辩、答辩等环节提供服务;4.做好研究生思想教育工作。
3. 研究生党建工作等情况
历史文化学院研究生第二党支部2024三会一课信息:
1.2024年3月29日,组织学习贯彻全国两会精神党课学习。
2.2024年3月29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全国两会精神系列评论
3.2024年5月24日,组织进行《学习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增强纪律意识》的党课学习。
4.2024年5月31日,讨论18期预备党员转正与20期发展对象转预备大会。
5.2024年9月13日,组织学习2024年高校党组织《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有力支撑中国式现代化》的党课学习。
6.2024年9与13日,讨论支部委员换届大会。
7.2024年9月28日,讨论讨论决定21期发展对象。
8.2024年11月23日,讨论预备党员转正及21期发展对象转预备党员大会。
9.2024年12月19日,组织学习习近平: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的党课学习。
三、研究生培养相关制度及执行情况
1.课程及主讲教师
2024年,依据研究生培养方案,分别对2023级和2024级研究生开设了相关课程,共22门。
序号 | 课程名称 | 主讲教师 | 课时数 |
1 | 研究生通识英语 | 贺晨 | 72 |
2 |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 康茜 | 36 |
3 |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 郝相赟 | 36 |
4 | 教授论坛(论文写作指导与专业英语) | 宋海英、博导组 | 36 |
5 | 考古学研究动态 | 行业专家 | 36 |
6 | 田野考古学 | 慕占雄 | 36 |
7 | GIS制图 | 温鹏辉 | 36 |
8 | 西北简牍文书研究 | 李迎春 | 36 |
9 | 甲骨金文资料导读 | 陶兴华 | 36 |
10 | 考古学理论与方法 | 高嫣 | 36 |
11 | 古文字学 | 田河 | 36 |
12 | 彩陶鉴定与研究 | 慕占雄 | 36 |
13 | 青铜器研究专题 | 马军霞 | 36 |
14 | 考古技术 | 任雪杰 | 36 |
15 | 西北石窟考古 | 高嫣 | 36 |
16 | 体质人类学 | 任雪杰 | 36 |
17 | 文化遗产研究专题 | 王艳杰 | 36 |
18 | 敦煌吐鲁番文书整理与研究 | 刘再聪 | 36 |
19 | 史前考古 | 慕占雄 | 36 |
20 | 汉唐考古 | 吴兴翔 | 36 |
21 | 中国古代史 | 袁雅洁 | 跨专业补课 |
22 | 考古学概论 | 任雪杰 | 跨专业补修 |
2.教学质量及持续改进机制
制定《研究生教学管理手册》、《历史文化学院考古学专业阅读参考书目》、《研究生导师指导记录表》、《全日制学术硕士研究生实践计划表》、《全日制学术硕士研究生实践总结报告》、《西北师范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撰写格式及印制规格的规定》、《历史文化学院研究生中期考核管理细则》、《研究生学位论文修改说明》、《学位论文评审及答辩实施办法》、《西北师范大学硕士、博士学位授予办法(修订)》等办法,以加强本学科研究生在学习、实习、中期考核、开题、预答辩、论文评审、答辩等环节的过程性管理,严格把控论文质量。
3.师德师风建设情况
夯实师德师风建设制度体系,强化师德师风日常教育管理,筑牢教师职业理想信念之基、立德树人之魂。进一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落实落细管党治党责任,提升廉政风险防控水平。坚持师德师风建设和立德树人齐头并进,做到两手抓两促进。通过理论学习、专题讲座、优秀教师典型事迹宣讲、落实监督管理等多种方式不断加强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以新时代“四有”好老师的标准严格要求教师,在教师中形成了坚定理想信念、提升道德情操、扎实学识修养、广植仁爱之心的新风气、新风尚。师资队伍上下一心,形成了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干事创业的整体风貌得到很大的提升。
4.导师指导研究生的制度要求和执行情况
根据《西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遴选工作实施细则》进行导师遴选,对每年新聘导师进行专业培训,并对新聘导师配备指导教师,负责指导新聘导师开展研究生指导工作。
5.导师岗位管理制度建设和落实情况
导师按照方向组建导师组,结合研究方向指导学生日常学习,并利用假期及其他时间带学生考察河西地区丝路沿线文化遗产及陇东南地区的文化遗产,使学生能够综合掌握各种文化遗产信息,有助于其毕业后从事相关工作。
充分发挥实习基地的作用,深度参与研究生的专业课教学、实习指导、论文写作指导、论文答辩等环节;与实习基地合作联动,既培养研究生的专业素养,又发挥导师的专业技能优势,协同培养研究生的行业技能和职业规范。
6.学术训练情况
(1)论文过程管理
本年度主要完成2024届考古学研究生学位论文的预答辩和答辩。
3月20日举行预答辩,刘再聪教授任预答辩委员会主席,李迎春教授、潘春辉教授、秦丙坤教授、王新春副教授、马军霞副教授、慕占雄副教授、王艳杰讲师、高嫣助教、王艳杰助教、吴兴翔助教任委员。程序为(1)学生汇报论文的材料、方法、结论及创新点。(2)预答辩委员评议论文,给予修改建议。(3)预答辩委员会合议、表决。
5月20日举行学位论文答辩。本次答辩会由西北民族大学段小强教授担任主席,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吴荭、王永安研究员,西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刘再聪教授、李迎春教授、秦丙坤副教授、王新春副教授、马军霞副教授、慕占雄副教授任委员,任雪杰助教任答辩秘书。覃焕芳、于贽荧、李书勤、杨晓慧、杨迎思、江洛六位同学顺利完成论文答辩,获得硕士学位。
(2)学术讲座
序号 | 报告人 | 单位 | 职称/务 | 报告题目 | 时间 | 备注 |
1 | 王永安 | 甘肃省文物考古所 | 研究馆 员 | 甘肃陇东地区近年来周文化遗址的考古新发现与认识 | 2024年 1月2日 | 主题报告 |
2 | 吴荭 | 甘肃省文物考古所 | 研究馆员 | 甘肃陇东地区近年来佛教遗址新发现与认识 | 2024年 1月2日 | 主题报告 |
3 | 陈国科 | 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 研究馆员 | 河西走廊汉唐考古新收获 | 2024年 1月9日 | 主题报告 |
4 | 李永平 | 甘肃省博物馆 | 研 究 馆 员 | 陈列展览的内容和形式 | 2024年 1月10日 | 主题报告 |
5 | 魏文斌 | 兰州大学 | 教授 | 石窟寺考古研究内容与方法 | 2024年 1月11日 | 主题报告 |
6 | 李大龙 | 中国社会科学院 | 研究馆员 | 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 | 2024年1月11日 | 主题报告 |
7 | 韩建业 | 中国人民大学 | 教授 | 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形成 | 2024年1月12日 | 主题报告 |
8 | 张德芳 | 西北师范大学 | 教授 | 西北汉简与丝绸之路文明 | 2024年1月12日 | 主题报告 |
9 | 王建新 | 西北大学 | 教授 | 中亚考古与一带一路建设 | 2024年1月13日 | 主题报告 |
10 | 华立 | 日本大版经济法科大学 | 名誉教授 | 清代的河西走廊与新疆 | 2024年5月28日 | 主题报告 |
11 | 杨天荣 | 敦煌研究院榆林窟文物保护研究所 | 所长 | 探访榆林窟 | 2024年5月30日 | 主题报告 |
12 | 贾小军 | 河西学院 | 教授 | 前凉姑臧城新探 | 2024年6月3日 | 主题报告 |
13 | 董华锋 | 四川大学 | 教授 | 敦煌石窟与佛教艺术比较研究的视野与方法 | 2024年7月5日 | 主题报告 |
14 | 陈国科 | 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 研究馆员 | 区位 资源 贡献:考古视角下的早期甘肃 | 2024年9月25日 | 主题报告 |
15 | 周静 | 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 副研究馆员 | 考古百年视角下甘肃新石器时代考古文化谱系和格局 | 2024年9月30日 | 主题报告 |
16 | 侯红伟 | 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 副研究馆员 | 国之祭礼—礼县四角坪遗址 | 2024年10月14日 | 主题报告 |
17 | 孙崇玉 | 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生 | 副研究馆员 | 中国古建筑平面布局及木构建筑之斗拱 | 2024年10月28日 | 主题报告 |
18 | 赵永生 | 山东大学 | 教授 | 人群与族群:人骨考古视角下海岱地区先秦居民 | 2024年11月10日 | 主题报告 |
19 | 魏国峰 | 安徽大学 | 教授 | 安徽沿江地区金属资源的早期开发与金道锡行 | 2024年11月10日 | 主题报告 |
20 | 谢焱 | 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 副研究馆员 | 西戎文化考古—以马家塬墓地为例 | 2024年11月11日 | 主题报告 |
21 | 刘兵兵 | 甘肃省文化考古研究所 | 研究馆员 | 王国的背影:武威唐代吐谷浑王族墓葬群考古 | 2024年11月18日 | 主题报告 |
22 | 孙毅华 | 敦煌研究院 | 副研究馆员 | 敦煌石窟中的建筑图像 | 2024年11月20日 | 主题报告 |
23 | 顾文婷 | 甘肃省文化考古研究所 | 研究馆员 | 吐谷浑慕容智墓出土壁画文物保护研究 | 2024年11月25日 | 主题报告 |
24 | 王乃昂 | 兰州大学 | 教授 | 巴丹吉林沙漠考古发现与研究 | 2024年11月29日 | 主题报告 |
25 | 魏彦飞 | 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 研究馆员 | 考古出土丝织品文物保护 | 2024年12月2日 | 主题报告 |
(3)专业实践
2024年4月-11月,2023级考古学研究生12位(含2位丝绸之路基地班)在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工地宁县石家墓地、庆阳南佐遗址、临洮县寺洼遗址、礼县四角坪遗址、宁夏姚河源遗址等进行专业实习。
序号 | 姓名 | 实习工地 | 时间 |
1 | 赵贝贝 | 礼县四角坪遗址 | 4.6-11.16 |
2 | 郎丰慧 | 礼县四角坪遗址 | 4.6-11.16 |
3 | 马家旺 | 礼县四角坪遗址 | 4.6-9.1 |
4 | 邢雅淇 | 礼县四角坪遗址 | 4.6-9.1 |
5 | 朱新雨 | 姚河源遗址 | 4.7-11.4 |
6 | 谭宇豪 | 姚河源遗址 | 4.7-11.4 |
7 | 孙凯旋 | 姚河源遗址 | 4.7-11.4 |
8 | 赵鹭君 | 姚河源遗址 | 4.7-11.4 |
9 | 徐臻 | 宁县石家墓地及遇村遗址 | 5.1-11.30 |
10 | 徐莎莎 | 庆阳南佐遗址 | 5.27-11.5 |
11 | 徐璐冰 | 庆阳南佐遗址 | 5.27-11.10 |
12 | 李晗 | 河南景龙门遗址 | 5.1-10.18 |
7.学术交流情况
2024年,考古学研究生沈孝莉、徐莎莎等考察大通河流域(2024年1月15日-19日)、庄浪河流域(2024年4月9日-15日)、洮河流域(2024年5月12日-15日)、古浪河流域史前遗址(2024年10月1日-7日)。李昊等在武威市、张掖市、酒泉市等地进行了“河西地区汉长城遗址田野调查”(2024年5月25日-5月31日)。
2024年考古学研究生在天水师范学院化学工程与技术学院文物保护实验室、西北师范大学测试中心、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实验室开展的陶器分析检测实验。
8.研究生奖助情况
考古学24年有学生21级6人,22级8人,23级10人,24 级10人,助学金上半年24人均享受,下半年28人均享受;24年度奖学金2人获评学业一等学业奖学金(10000元),2人获得研究生一次性奖励(10000元),获评学业三等奖学金(3000元),1人获得专项奖学金(2000元)。
指标 | 奖学金 | 助学金 |
项目总数 | 3 | 1 |
总额(元) | 48000 | 168000 |
覆盖学生数 | 6 | 上半年24,下半年28 |
覆盖学生比例 | 22.2% | 100% |
四、研究生教育改革情况
1.人才培养
认真修改研究生培养方案;进一步优化课程资源;同时,强调并继续实行为期半年的田野实习,重视学生田野实习,引导学生将专业实习与学位论文选题关联起来。
2.教师队伍建设
认真选拔党性强、业务精、有威信、肯奉献的专任教师、管理干部、优秀研究生充实思政队伍。导师和任课教师牢固树立“主渠道”意识,将考古学专业课程作为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主渠道。
3.科学研究
考古学研究生科研项目3项:
2024年省级研究生“创新之星”项目:《大通河流域新石器时代手工业技术水平研究——以制陶为例》(2024年9月28日立项),徐莎莎主持。
2024年校级研究生科研资助项目:《庄浪河流域葛家湾一直调查分析》(2024年9月28日立项),张小聪、李晗主持。
2024-2025学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计划:《祁连山东段两侧马厂制陶工艺对比研究》,肖麒轩主持。
考古学研究生发表学术论文2篇:
丁瑜. 寺洼文化遗址出土的铜质兵器及其文化因素[J]. 黄河.黄土.黄种人, 2024年11月。
Lanzhu He.Study on the Layout of the Small Dry Land Cemetery in Hetaozhuang[J]. 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 and Humanities,2024.6
五、教育质量评估与分析
2024届,6位考古学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参与盲审,情况比较理想,一位同学的评审意见双A,即两位专家均认可该论文可直接参与答辩;五位同学1A1B。这说明,考古学研究生的论文质量得到同行专家的肯定。
六、改进措施
2024年,考古学科的发展呈现出稳步前进的态势。在学科建设方面,师资力量得以充实,教师职称晋升有所突破,研究生导师队伍持续扩大,研究生学术论文质量得到有效提升,学位论文也获得了同行的广泛认可。但是,学科发展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其一,优化课程体系与教学方式。强化交叉学科融合增设:科技考古、环境考古、文化遗产保护等跨学科课程,融入GIS、3D建模等技术应用模块。开设文物保护技术、博物馆数字化管理等实践课程,结合实验室与田野操作。更新教材与教学方法引入国际前沿研究成果和案例:编写本土化教材;采用虚拟仿真技术模拟考古发掘场景。
其二,加大资源投入与政策支持。争取多元化资金:申请国家级/省级重点学科建设经费,设立专项奖学金支持学生参与学术交流。推动数字化与资源共享:建立考古数据库与虚拟资源库(如出土文物3D模型、发掘报告电子档案),实现校际资源共享。
其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引进与培养并重:吸引具有国际视野的高层次人才,优化年龄与学科结构。推动产学研协同:鼓励教师参与重大考古项目,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
其四,强化考古学研究生实习阶段的管理工作。相关专业教师参与指导研究生实习各环节,杜绝将研究生派往实习工地后,出现“放养”的不良状况,切实提升实践能力和专业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