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首个自主设置交叉学科“简牍学”获教育部备案批准

发布者:王梧霖发布时间:2024-11-03浏览次数:10

10月31日,教育部公布了截至2024年6月30日完成备案的学位授予单位自设二级学科和交叉学科名单,西北师范大学自主设置交叉学科“简牍学”名列其中,学校也由此成为全国首个也是唯一的“简牍学”交叉学科学位授予单位。

 

 

简牍是纸张普及之前中国古人使用的竹、木材质书写载体,承载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和历史记忆。近代以来,甘肃出土了7万余枚简牍,内容丰富,价值极高。西北师范大学长期重视简牍学科建设。自1940年起,黄文弼、阎文儒、金少英等知名简牍学者相继在学校任教,推出了《汉简臆谈》等一批优秀学术成果。1980年,历史系成立汉简研究室;2011年,文史学院成立简牍学研究所;2021年,学校成立简牍研究院。近年来,学校加快简牍学人才引进,整合全校人力资源,已拥有一支结构合理、水平较高、在国内有一定影响力的简牍学师资队伍。

 

西北师范大学“简牍学”教育教学起步较早,且取得了不俗成绩。自1993年起,学校开设“简牍学”课程,培养简牍整理、研究方面的专门人才。1995年,开始招收简牍学方向硕士研究生,2005年,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是国内最早开展简牍学研究生教育的高校之一。2011年,西北师范大学编撰国内第一本面向本科生的简牍学教材《简牍学教程》;2022年,《简牍学概论》课程获批甘肃省一流本科课程;2023年,简牍与丝绸之路文明研究教师团队入选教育部第三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024年以来,“简牍学教学团队”获批甘肃省省级教学团队;简牍学与丝绸之路导师团队获甘肃省优秀导师团队;简牍学师生联合党支部先后获批教育部第四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第一批新时代甘肃省大中小学“双优”党支部书记工作室,支部书记荣获第三批新时代甘肃省高校优秀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称号。

 

西北师范大学在简牍学科建设中,也十分注重平台搭建。学校于1997年创刊《简牍学研究》,是国内较早创办的出土文献类学术辑刊,目前已由甘肃人民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15辑,发表简牍研究及相关学术论文近300篇,成为国内外简牍学术研究的重要阵地。2024年,《简牍学研究》成功入选中国历史研究院2024年度资助集刊,集刊建设由此迈上新台阶。

 

此外,西北师范大学积极参与肩水金关汉简、地湾汉简、玉门关汉简、悬泉汉简整理和居延新简再整理工作。2023—2024年,由学校骨干成员参与整理、西北师范大学简牍研究院作为署名单位编撰的《悬泉汉简(叁)》《悬泉汉简(肆)》相继发布。作为第一手的出土文献材料,悬泉汉简在历史研究领域具有重要的补史、证史和纠史作用,《悬泉汉简(叁)(肆)》的推出,使学校简牍学科影响力和美誉度大幅提升。

 

2021年,西北师范大学简牍学科作为唯一的“冷门”绝学学科被甘肃省委省政府列入“甘肃省属高校国家一流学科突破工程”重点扶持的“4+1”建设学科。实施“简牍学”一流学科建设以来,西北师范大学简牍学科发展进入了快车道,在学科团队、教育教学、科研创新、成果转化、合作交流等方面均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如科研创新方面,截至目前简牍学团队获批各类项目达4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近20项(其中重大项目2项,重点项目3项,冷门绝学专项2项),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青年项目近10项,甘肃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青年项目达10项;发表相关研究类学术论文近200余篇,其中CSSCI来源期刊论文达百余篇;出版各类学术专著10余部。

 

西北师范大学十分重视交叉学科建设。2023年,为进一步推动“简牍学”交叉学科博(硕)士学位点建设,学校成立专门的“简牍学科交叉中心”并配套相应的教学、科研基础设施,为简牍学科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和物质基础。此次学校自主设置的交叉学科“简牍学”涉及中国史、中国语言文学、艺术学、化学、生物学等多个一级学科,通过充分发挥“简牍学”的交叉属性,并将各一级学科的优势、特色融入“大简牍学”类,最终凝练形成了“简牍文献学”“简牍语言文字研究”“简牍与丝绸之路文明研究”“简牍文化资源保护与利用”等主要研究方向。

 

以本次获准自设交叉学科为契机,西北师范大学简牍学科建设将进一步扩大人才培养规模、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加快推进“简牍学”一流学科建设进程,争取为学校“双一流”建设做出更大贡献。



编辑\常成       

审核\李东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