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14日-18日,甘肃省重点人才项目“丝绸之路甘肃段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人才”培训班(二期)在甘肃武威成功举办。本次培训由西北师范大学、甘肃省文物局主办,西北师范大学简牍研究院、武威市凉州文化研究院、中国历史研究院田澍工作室等多家单位承办。
本次培训的学员来自甘肃省内23家文博单位,包括甘肃省博物馆、甘肃简牍博物馆、武威市博物馆等省市县文博单位的科研、管理骨干力量,西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部分师生也参与了本次培训。14日上午的开班仪式上,西北师范大学简牍研究院院长、中国历史研究院田澍工作室首席专家田澍教授在致辞中号召学员着力提升文物研究与阐释水平,以实际行动践行文化传承的使命。
此次培训课程主要分为四个专题,分别为文明互鉴与一带一路研究、丝绸之路上的文化遗产研究、新技术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应用以及区域文化的内涵与价值研究。在文明互鉴与一带一路研究的专题中,西北师范大学田澍教授从概念辨析、历史实践、文化基因、时代内涵四个方面阐述了文明互鉴视野下“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意义,指出“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为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与合作搭建了新的平台,可以进一步推动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
丝绸之路上的文化遗产研究专题中,甘肃省文物局王旭研究员回顾了甘肃省申遗工作及未来展望,对世界遗产的管理模式、价值联系等方面进行简要介绍;嘉峪关(丝路)文化研究院张晓东研究员围绕甘肃长城的调查与研究,阐释了甘肃长城的历史沿革、建筑特点、文化内涵以及其在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河西学院贾小军教授从宏观关照与微观解读两方面入手,梳理了河西走廊墓葬壁画整理与研究的整体情况;西北师范大学刘再聪教授,由华夏文明视野下的甘肃历史文化资源展开,指出华夏文明研究的核心聚焦于起源探索、组成解析及传承发展路径,是甘肃乃至全国的文化研究与传承重要的视角。
新技术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应用专题中,西北师范大学温鹏辉副教授介绍了GIS(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在社会生活中的广泛应用,现场以详实案例与实操演示生动展示了GIS技术在历史地理与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巨大潜力。
区域文化的价值与内涵研究的专题中,兰州大学郑炳林教授讲述了敦煌与丝绸之路的重要关系,并结合敦煌学研究的心路历程谈凉州文化研究的发展前景;武威市凉州文化研究院李元辉副研究员介绍了底蕴深厚、特色鲜明的凉州文化,总结了凉州文化一脉相承、交流融合的特性。
为了提升学员对文化遗产价值的理解和认识,更好地将文化遗产保护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本次培训组织学员统一考察了天梯山石窟和白塔寺遗址。在培训期间,学员自行参观武威市博物馆和雷台汉文化博物馆。同时,本次培训还由孙占宇教授组织开展了题为“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与馆校合作协同育人”的专题研讨会,力求通过多种形式推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和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升。
培训期间,参训学员认真学习,积极提问,就文博单位面临的实际问题与专家进行热烈讨论,听取专家提出的可行性建议和有效解决路径,结合工作实际认真撰写了学习报告。学员在结业仪式上积极分享本次培训的收获和感悟,并表示会将学习成果融入到以后的具体工作。最后,西北师范大学田澍教授为学员颁发结业证书,并对未来的培训工作提出了殷切期望与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