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第五批重点学科——考古学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3-05-21浏览次数:3628

甘肃省第五批重点学科——考古学

 

    西北师范大学考古学研究历史悠久。二十世纪上半期,黄文弼、阎文儒、何乐夫等著名考古学家曾在本校任教,为考古事业起到了奠基作用;建国后,考古学专业毕业的伍德煦、张海声等先生来校任教,注重文物收集、积极参与考古发掘和研究。

一、基本情况

    学位点建设:考古学科以历史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历史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点为依托,培养简牍学、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方向博士生。2005年以来获得考古学与博物馆学硕士学位授予权及专业硕士授权点,并衍生出考古学、文化遗产学、简牍学、博物馆学等硕士学位点,招收文化遗产方向本科生。

    教师队伍:近年来,考古学师资队伍逐步发展壮大,现有教授5人、副教授7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8人,在读博士2人、博士后2人。多人荣获“甘肃省跨世纪学术带头人”、“甘肃省领军人才”、“甘肃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西北师范大学教学名师”等称号。注重青年教师的培养,逐人制订具体的帮带计划,以切实提升教师队伍整体水平。同时聘请樊锦诗、郎树德、何双全、张德芳、马德、俄军、王辉、杨惠福、李永平、段小强、沙武田等担任兼职教授,培养博士和硕士研究生、指导考古实践。

    科学研究:近年来,考古学科在历史学大学科内,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甘肃省社科项目,以及横向科研项目等30余项,申请科研经费290多万元;举办2次国际学术研讨会,参加多次国际学术研讨会;在甘肃人民出版社、文物出版社等出版著作21部;在《考古》、《文物》、《考古与文物》、《美术研究》、《华夏考古》等发表论文100余篇。西北师范大学自上世纪80年代起,编辑出版《敦煌学研究》、《简牍学研究》、《丝绸之路》等学术期刊,促进了本学科的科研发展和国内外学术交流。

    教学改革与研究:2006年,“敦煌学”课程获得国家级和省级精品课程;2011年至2012年,又获得省厅级和校级教学成果奖,“敦煌学教学团队”被评为省级优秀教学团队。出版《简版学教程》、《敦煌学教程》、《甘青宁考古八讲》、《西北边疆文化遗产教程》、《西北边疆历史地理概论》等高质量优秀教材,有些已成为国内通用教材,得到同学和专家的一致好评。注重科研成果与教学的融合,将敦煌莫高窟北区、秦安大地湾,及全国考古重大新发现的研究成果,及时融入教学之中。在莫高窟、榆林窟、麦积山石窟、炳灵寺石窟等地建立教学基地,适当安排实地考察,增加学生们的直观认识。这些教学成果,很好地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素质教育有机融合。

    学术交流:西北师范大学承办“简牍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及丝绸之路文化会议,本学科成员多次参加国际学术研讨会;邀请国内外著名学者前来进行学术交流,如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王巍先生作《中国文明起源的新探索》报告,中国人民大学王子今先生作《有关曹操高陵的几个问题》报告,俄罗斯科学院东方学研究所波波娃研究员作《俄罗斯中亚考察与东方文献的收藏》报告;本学科的李并成教授应邀在暨南大学、甘肃省博物馆、甘肃省图书馆“周末名家讲坛”作学术报告。

    基础条件建设:西北师范大学敦煌学研究所成立于1983年,是国内高校中最早从事敦煌研究的专门机构之一,已有30年的历程,石窟考古和丝路遗迹考察是重要的研究内容;1995年本校成立简牍学研究所,专门从出土事简帛研究;2002年西北师范大学博物馆成立,馆舍面积1500多平方米,馆藏品2500多件。除此之外,校图书馆、院资料室和研究所还购进丰富的石窟考古、丝路文明、简牍文物相关藏书,有力地支持了本学科的发展。

    经过多年的努力,本学科基础比较雄厚,特色和优势明显,学术影响较大,在学科建设中成效显著。

二、特色与优势

    西北师范大学考古学有专门考古、简牍学、博物馆学等特色鲜明、稳定的研究方向,在学术界均有较大影响:

    1、专门考古方向以丝绸之路古城遗址、秦汉魏晋墓、西北商周青铜器研究而形成特色。本学科实地勘察汉唐丝路古道交通路线、河西丝路沿线长城遗址、敦煌周边地形地貌等独具特色的考古研究成果,解决了不少学术难题,得出的很多观点已成为国内外学界定论;河西秦汉魏晋墓葬遗存丰富,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本学科从事现场发掘及资料整理与研究工作,参与编辑出版大型发掘报告《秦安大地湾》、《敦煌佛爷庙湾》等,也产生了较大影响;西北地区的商周青铜器主要发现在陇东一带,本学科与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进行合作发掘,其中大堡子山遗址和马家塬遗址发掘获得“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称号。

    2、简牍学方向在整理西北出土文献的基础上研究历史,特色较为鲜明。西北简文内容与全国其他地区的简牍相比较,有自己独特之处。甘肃是国内外公认的简牍学研究基地,涵盖秦、两汉、西晋多个时期,其汉简数量占全国已出土汉简的80%,对西北史地的研究有重要的补充作用,本学科《数术文化影响下的秦汉民众生活》和《从简牍资料看秦汉经营边疆西域》等项目具有代表性。

    3、博物馆学方向在文书收藏与整理及西北文物保护方面颇具特色。校博物馆收藏敦煌文书原件24件,在全国高校中除过北京大学,是收藏敦煌文献数量最多的,对相关经卷的研究,在全国独一无二。此外,西夏文资料、藏文资料也较丰富,本学科合作整理的《中国馆藏西夏文献•甘肃编》等,在全国具有较大影响。

    本学科不但具有鲜明的特色,而且具备诸多发展优势:

    1、地缘文化优势。本学科所涉及的西北文物调查与发掘、秦汉魏晋墓葬研究、彩陶研究、商周青铜器发掘与研究、石窟考古研究、出土简牍文书研究、宗教遗迹与文献研究、丝绸之路交流史、西北古城址研究、长城学研究、西北考古史研究、西夏文与藏文资料研究,均占据地利。这些优势,还可结合从远古的伏羲文化到汉唐的历史研究,在窥探历史原貌中体现出来。

    2、协作研究的优势。甘肃省文博与考古研究机构较多,本学科可与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甘肃省博物馆、敦煌研究院、甘肃省简牍保护研究中心等单位合作,进行田野考古和调查研究、文献整理、文物保护工作,许多成果就是与这些单位合作完成的。

    3、政策优势。伴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本学科积极从事文物发掘和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规划,为西北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在相关工作和研究中具有重要作用,承担着甘肃省80%的旅游规划。丝绸之路申遗研究显示出本学科的敏感性和时代性,有4位专家被聘为专家组成员,参与课题论证和文本的起草,完成国家社科、省社科相关项目10多个,有力地推动了丝路申遗的进程。随着“华夏文明协同创新”文化工程的展开,本学科也会争取到宝贵的发展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