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大学袁从秀教授开讲:以“真问题”设计赋能历史思维培养

发布者:王梧霖发布时间:2025-05-20浏览次数:10


518下午,西南大学教师教育学院袁从秀教授应邀在我院314会议室做了“像史家一样去思考:‘真问题’的设计”为题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价值的历史教育专题讲座。作为全国教育硕士优秀教师、重庆市教育学会历史教学专委会学术委员会主任,袁从秀教授深耕历史课程与教学研究领域多年,此次讲座聚焦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路径,通过剖析“真问题”的设计逻辑与高阶思维的训练方法,为现场师生带来深刻启发报告由历史文化学院副院长郝振宇主持张倩云老师以及30余名研究生参加了此次学术报告。

讲座伊始,袁从秀教授以初高中历史教材中的“辽夏金元的统治”与“明朝援朝战争”为例,提出历史教学需跳出单纯的知识传授框架,引导学生以史家思维探究问题。她援引张庆海教授的历史问题设计四层次理论,指出优质问题应涵盖历史事物的内容特征、背景成因、关联影响及本质规律,从而帮助学生构建结构化认知体系。例如,在分析“新航路开辟的根本原因”时,袁教授强调需对比教材结论与原始史料的差异,通过争议性情境激发学生思考历史解释的多元性,培养其批判性思维与现实关联意识。

针对“真问题”的核心价值,袁从秀教授提出,其本质在于真实性——即能否培养学生解决陌生、复杂、开放性情境的能力。她以《中外历史纲要》中“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一课为例,现场剖析问题设计的优劣,指出低阶问题往往局限于事实复述,而“真问题”需具备情境性、开放性与争议性三大特质。在阐释开放性时,她特别纠正常见误区:“开放性问题并非答案多元即可,而应体现问题定义的开放性、解决路径的多元性、答案的迭代性以及社会价值的延伸性。”通过加拿大历史证据思维指标、美国RLH课程等国际案例,袁教授进一步说明,开放性设计需打破对“绝对答案”的执念,转向协作探索与动态适应的思维模式。

围绕高阶思维的培养路径,袁从秀教授将历史高阶思维定义为“运用分析、评价、创造等高层次技能理解与解释历史的能力”,并系统归纳了五类高阶问题:因果分析类、比较历史类、反事实推理类、历史记忆与叙事建构类、伦理与历史评判类。她提出,教师在设计问题时需从现象切入结构,结合史料论证与“神入历史”(Historical Empathy)的方法,引导学生深入历史语境通过学科整体化、专家研究化与生活应用化的视角,激发学生的跨学科探究兴趣。

讲座中,袁从秀教授多次穿插实践案例,生动诠释理论如何落地课堂。在分析“新航路开辟的史料争议”时,她模拟课堂情境,邀请学生辨析不同史料的立场差异,探讨价值观与意识形态对历史叙述的影响。这一设计不仅强化了学生的史料实证能力,更推动其反思历史与现实的复杂关联。她强调,“真问题”的核心使命在于让教学回归本真——即通过真实情境的浸润,使学生超越碎片化知识,形成应对未来挑战的思辨力与创新力。

在互动环节,现场师生踊跃提问,围绕历史教学中的难点与创新方向展开热烈讨论。学生们就“如何平衡考试导向与思维培养”“低学段学生的高阶思维训练方法”等话题积极发言,袁从秀教授以详实的案例与前瞻性视角逐一回应现场学术氛围浓厚。

整场讲座既是一场学术盛宴,亦是一次教育理念的革新动员。袁从秀教授以其深厚的学术积淀与敏锐的教学洞察力,揭示了历史教育的深层价值——通过“真问题”的设计与高阶思维的锤炼,让学生真正理解历史的复杂性、多元性,进而成为具有批判精神与创新能力的终身学习者。这场讲座不仅为一线教师提供了可操作的教学策略,更为历史学科育人功能的深化注入了新的思考维度。

编辑/何红

审核/李东海